原標題:蒙古沙鸻“A1”清明假期現(xiàn)身人才公園
深圳晚報2020年4月7日訊 4月4日,深圳市觀鳥協(xié)會的資深"鳥友"在人才公園的人工浮灘上發(fā)現(xiàn)大批從澳大利亞北遷的鸻鷸類候鳥群。其中,一只佩戴"A1"環(huán)志的蒙古沙鸻引起了眾多觀鳥愛好者的注意。經查閱相關資料,這是"A1"近10年來第6次造訪深圳,此前"A1"來深的確切記錄分別為:2011年(兩次)、2012、2016及2018年各一次,全部都是4月被記錄到。
4月6日上午,記者聞訊趕到人才公園采訪,在公園東側的人工碎石灘岸邊,遇到正在觀察鳥況的深圳觀鳥協(xié)會秘書長"PT"和資深觀鳥人士"翔云"。記者在現(xiàn)場看到,離岸約20多米的碎石灘上,聚集了近千只蒙古沙鸻、鐵嘴沙鸻、金斑鸻、彎嘴濱鷸、青腳鷸、黑腹濱鷸、紅頸濱鷸等候鳥,盡管岸邊不停有游園的市民走過,但大部分候鳥都在安靜地休息,并沒有被游人驚擾。不過,經過一番細致觀察,"A1"始終沒有露面,不知是否已經離開深圳灣踏上了飛回北方繁殖地的旅途。
▲人才公園石灘上的鸻鷸類候鳥群。李晶川攝
▲繁華都市中的候鳥棲息地。李晶川攝
據(jù)了解,每年候鳥季,深圳灣都會迎來大量鸻鷸類候鳥,除了在這里越冬的種群以外,還有不少是在這里中轉前往澳大利亞等南半球國家地區(qū)越冬的種群,蒙古沙鸻就是其中的代表。蒙古沙鸻在中亞至東北亞繁殖,在東南亞及澳大利亞越冬,眼下春天來臨,它們又從南半球飛回東北亞,途中再次在深圳灣經停休息,覓食嬉戲、補充體力。"深圳灣潮位低的時候,它們就會在灘涂上覓食。外灘潮位高的時候。它們就會飛進人才公園的人工碎石灘上集群休息。2014年4月7日,我們就在這里記錄到小型鸻鷸類超過5000只,2005-2019年全球冬季同步水鳥調查數(shù)據(jù)顯示,僅深圳灣深圳一側每年候鳥遷徙季的高峰期單日水鳥就達到2~3萬只,其中小型鸻鷸0.5~1萬只。近年來,在人才公園的這塊石灘上,高峰期我們記錄到的鸻鷸類候鳥單日數(shù)量都在3000只以上。""翔云"說。
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,2017年初,深圳觀鳥人士發(fā)現(xiàn)人才公園建設接近尾聲,人工島嶼種植了密集的植物。深圳市觀鳥協(xié)會隨即向人才公園建設主管部門提出《人才公園鳥類棲息地改善建議》。相關政府部門在征詢了廣東內伶仃福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(qū)管理局、市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、南山區(qū)城管局和深圳市觀鳥協(xié)會的意見和建議后,就協(xié)調處理人才公園水鳥棲息地等問題達成了一致意見,決定在適當位置增加浮灘,增加水鳥停留棲息的空間。整改后的人工碎石灘,很快便吸引了大量的鸻鷸類候鳥前來停棲。"這個人工石灘的距離適中,既方便人類觀察,又不至于讓鳥兒感覺受到威脅,這么多年來,人與候鳥之間一直相安無事,鳥兒也已經習慣了這里的環(huán)境,所以它們才能在人類的眼皮底下安心地打盹兒。""PT"向記者介紹說。
"PT"認為,經過多年觀察,人才公園的人工石灘發(fā)揮了預期作用,是深圳灣的鳥類多樣性保護工作的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探索,發(fā)揮了深圳灣國際重要濕地保護的示范作用。10歲的蒙古沙鸻"A1"與深圳灣的故事,就是一個生動的說明。
延伸閱讀
蒙古沙鸻,體長約20厘米,甚似鐵嘴沙鸻,常與之混群但體較短小,嘴短而纖細。遷徙季節(jié)有多個亞種見于華南沿岸。繁殖于中亞至東北亞,南移至非洲沿海、印度、東南亞、馬來西亞及澳大利亞。遷徙經過中國東部,少量鳥在中國南部沿海越冬。有研究證實其壽命至少有10年。
2011年4月27日,深圳觀鳥人士首次記錄到"A1",它于當年4月18日在深圳灣香港一側由科研人員戴上環(huán)志,今年4月4日,它在深圳市人才公園再次出現(xiàn),證明它的年齡至少已經10歲10個月了。
(深圳晚報供稿)
(作者:記者 李晶川)